教而不研,行之不远。为了做实、做细微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月28日,星澜小学喻国凤老师带领微型研究的种子教师们开展了微型研究研讨会。活动从学习何为“微型研究”、组长介绍研究方案以及小组讨论、策划研究行动三方面展开。

活动前期,老师们已认真学习了“微型研究”相关视频,对如何确定项目化学习微型研究点、微型研究实施流程及思维支架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活动一开始,喻老师从“什么是微型研究”、“为什么要进行微型研究”、“怎样进行微型研究”几方面带领老师们对“微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微型研究聚焦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个小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型研究具有切口小、问题实、研究活、见效快的特征,有助于教师解决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迫切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紧接着进入了活动的第二项内容,组长轮流上台介绍各组研究主题和框架。

第一组吴华老师发现学生在资料整合的过程中惯于用低阶思维解决问题,往往不能有效提炼自己搜索的资料,将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并有所创新。因此,吴老师提出借助两种有效的工具“团队共创”、“漫游挂图”,并以经验萃取型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研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创造集体智慧,最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第二组童婕妤老师首先为老师们下发了前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反思理解有偏差,在项目化学习课堂中的反思往往存在无角度、无广度、无深度的问题。因此童老师提出,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纠正偏差、系统指导反思方法,并提出了创设反思情境、指明反思维度、支架支持反思三方面的策略,帮助学生从无知到深思,加深反思理解,提升反思能力。

第三组徐琳老师从问题聚焦、研究展开、反思总结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存在缺乏聚焦方法、缺乏思考角度、缺乏选择经验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支持方案决策的项目化学习工具,从发散思维、思维震荡、可行性分析及收敛聚焦这几方面展开研究,促进学生聚敛思维的发展。

三位组长的汇报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帮助老师们明晰框架、理解方案,也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的思路,大家博采众长、收获颇丰。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迅速上手研究呢?接着,喻老师组织老师们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利用时间轴预设研究成果、策划研究行动。

经过各组深入细致的交流,研究路径、实践模式、具体分工等初步规划落地,最终形成了一份份具体、可实施的研究规划图。

此次微型研究研讨会让教师们对微型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对如何有效开展微型研究明确了方向。且思,且行,且研修,相信老师们定能够从“微”处着手,“实”处出发,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使研究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撰稿:王佳妮

摄像:喻国凤

审核:吴华